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时间:2024-02-11 20:29:11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本文共4666字]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2016年1月28日,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已经有超过一半(51%)的中国城市居民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成为社交媒体用户的主体。近年来,以微博、微信、QQ和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思维表达方式和价值选择,研究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特征及引导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

为调查当代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变化趋势以及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从学习、娱乐、交往、消费、健康、道德等方面编撰《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状况问卷》,对福建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50 份,收回有效问卷 330 份,有效率 94.3%。

(一)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方便了大学生的娱乐消费需求

调查显示,100% 学生都使用过至少一种社交媒体,如 QQ、微信、微博、陌陌、人人等,76.2% 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 1 ~ 3 小时,20.8% 学生使用时间在 3 小时以上。有的学生表示,每天一有空就会开微信,登微博,刷朋友圈,与好友约打游戏,浏览新讯息,以及淘宝购物。有的学生表示,社交媒体为他带来商机,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做微商,卖家乡特产、服装、鞋子等,收入挺好。有的学生甚至坦言 ……此处隐藏3765个字……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实生活的魅力,增进社会责任担当。

(三)强化- 约束机制 :建制度、树典型,巩固良好行为

在大学生有了一定自律自觉行为后,政府、社会、学校等还需合力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定向强化与管理,确保良好行为习惯的巩固与发展。

1.完善社交网络相关法律法规,推行社交媒体实名制

制定《隐私权保护法》《信息净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交网络秩序,推进网络立法。针对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容易受诱惑等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社交网络条例建设,推行社交媒体实名制。这样既能提高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又能有效规范他们的网上社交行为,防止大学生成为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的传播者[10]。

2.坚持正面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

社会媒体应充分发挥正面舆论导向功能,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等生动、形象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那些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网络新人的成功创业案例,如李彦宏、马云、刘强东等。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对待网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善于通过网络实现人生追求。

3.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树典型、明奖惩

打造一支集思政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教师、学生骨干为一体的网络教育管理队伍,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制定社交媒体使用制度,健全大学生行为规范监督约束机制,让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在反复实践中摈弃不良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建立树典型、明奖惩的激励制度,对表现出良好行为的学生给予精神肯定与物质奖励,树立学生中的榜样,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加大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处力度,减少或制止学生社交媒体不良行为的发生。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本文共466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